黃饃饃是流行于陜北地區的一種傳統名小吃,原料由硬糜子面發酵,包裹蒸煮好的紅棗、紅豆擠壓摻合成的豆棗泥餡蒸制而成,口感松軟帶甜,營養豐富易消化。因其顏色呈黃色,所以名為“黃饃饃”。又因風味獨特,曾上過紀錄片《舌尖上的中國》。 原料:硬糜子面 軟黃米面 紅豆 紅棗 制作方法: 1.紅棗洗凈,浸泡約2個小時。然后將紅棗蒸熟去核;紅豆洗凈同樣浸泡兩三個小時; 2.將泡發的紅豆與去核蒸熟的紅棗倒入鍋中,加入適量的水同煮;一直煮到紅豆出沙,再根據自己的口味決定是否需要加入些白糖(如果是榆林當地產的紅棗則不用加糖,因為甜度高),若加入白糖的話,需把糖和鍋里的棗泥、豆沙攪拌均勻后再轉小火續煮5分鐘。然后去汁搗碎后晾涼備用; 3.和面:將硬糜子面與軟黃米面按7比3的比例在盆中混合均勻,加入酵母和酵頭,用溫水和面,和至不軟不硬即可; 4.發酵:放置室溫25度以上的環境下發酵6小時以上,然后往面團里分別加入一小捏面堿和小蘇打,然后將面團揉勻靜置20分鐘(冬季的時候,可以將和面團的容器放在鍋中稍微焐一下);將和好的面揪成60克一個的劑子; 5.包餡:包入40克的餡料,團成圓形。收口向下放入鋪好屜布的鍋中; 6.蒸制:水開后放上包好的黃饃饃,大火蒸約20分鐘即可。關火后不要馬上打開蓋子,悶蒸3分鐘后再打開。取出的黃饃饃晾涼后即可食用。 特點:松軟香甜、纖維豐富。
黃饃饃。 |